古龟兹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也是中华文明向西放开的门户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佛教作为古龟兹地区的主流宗教,在这一地区流行了1000多年,目前保留在古代龟兹境内的石窟被统称为龟兹石窟群,大小总计20余处,其中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阿艾石窟等。其中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兴起并大力提倡佛教,派遣大批僧人出国传教,使佛教逐渐东传至龟兹国,推动了龟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至公元3世纪,佛教文化很快成了龟兹文化的主流。由于“安史之乱”,唐朝中央政府为了平乱,在军事上无暇顾及西域,战争四起,使得突厥、吐蕃相继侵凌,造成龟兹地区社会动荡不安,龟兹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公元9世纪以后,原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回鹃人西迁,进入龟兹境内,建立起回鹃政权,被称为“龟兹回鹃”。这一时期,龟兹社会相对处于稳定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本信仰摩尼教的回鹃人也逐渐改信了佛教,龟兹佛教仍是西域佛教的中心之一。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喀喇汗王国的强盛,伊斯兰教逐渐向龟兹地区渗透,大约到了公元14世纪,龟兹成喀喇汗国的一部分,伊斯兰教成为主流宗教,而佛教逐渐消亡。直至公元1758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叛乱后才将龟兹归入清朝版图,定名库车。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如何看过你一定不会对鸠摩罗什感到陌生。如果你还有疑惑,那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名句,就出自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还有很多诸如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鸠摩罗什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依然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的雕塑便静静的伫立在克孜尔千佛洞的面前,坚韧谦厚,遗世独立如同这一位大师饱经磨难的一生,克孜尔千佛洞在历经战乱、人为破坏和盗窃后,已经受到严重破损。但洞窟中残存的壁画仿佛承袭了大师不屈的灵魂,在沧桑巨变中仍然倔强的散发出令人赞叹的光华。 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于公元三世纪,比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还早两三百年!素有第二个莫高窟之称。是名副其实的佛教艺术源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克孜尔石窟群有300多个洞窖,有编号的263个,比较完整的有135个,对外开放的有6个,其中第17窟被誉为故事的海洋,这里的四壁、窟顶、甬道、到处是色彩艳丽的菱格型壁画。其中有一幅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他们为何如此兴奋?原来在脚夫前面还有一人,只见这人两眼微闭,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所谓“萨薄白毡缚臂,苏油灌之,点燃引路”的本生故事。 而38窟又被称为音乐家合唱窟。其上方保存两幅画面较为完整、内容较为丰富的天宫伎乐图。每幅天宫伎乐图长3.6米,高0.56米,分别由7组画连续组成。天宫伎乐壁画中的乐舞者形象反映出了盛名于世的龟兹乐的一些情况,如此排场的“天宫伎乐”其后更是直接影响了敦煌莫高窟等众多石窟。“音乐家合唱窟”由此得名,其中这幅《须陀素弥王不妄语》也非常有名,故事讲述一天素弥王出城巡查,遇到一个婆罗门向他乞求布施,素弥王答应他回宫布施。正说话中一罗刹飞来将王截至山中,欲食王肉。王悲泣忧愁,罗刹问为何悲愁?王说:“我非爱惜生命,但念生来未曾妄语,请允许我回宫布施后再来受死”。罗刹被王此番话语感动,于是放王回宫并且从此弃食人肉。 石窟壁画色调中大量运用的青色为当地矿物,蓝色则为青金石研磨而成,人物形象也颇具早期犍陀罗风格,只此青绿自成一派。从大量的汉文题记以及出土的汉钱、唐币等文物是研究中原与龟兹关系的重要资料,从中可看出新疆各族人民自汉唐以来就与内地人民有密切交往联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发表评论,请先 登录